心想「事」成
高爾夫是一個:心想「事」成的運動。只不過,成的通常是「壞事」!想贏,不一定會贏,但若是想著輸,那往往可就實現願望:真的輸了。決賽日領先三桿出發,想著可千萬別打出七十三桿,最後卻真的打出了七十三桿,而且真的就輸了。[詳全文] |
習慣就好
在揮桿練習場、電腦模擬器俱樂部無論練多久,只有上高爾夫球場打場球,才能驗證十八洞的真正實力。不過,如果只上高球場打球,卻沒有到練習場修正錯誤的動作,等到動作養成「習慣」,要改,恐怕就麻煩了。許多人可能以為,要有好成績,揮桿姿勢一定得像職業選手那樣,正確、標準,還得打的遠。乍聽理所當然,打過球的人就知道不然[詳全文] |
黃金十年
高爾夫運動看似靜態,從八歲到八十八歲都有愛好者,甚至有更年輕與更年長者。不過,在競爭十分激烈的職業賽場,一位職業球員如果能打滿十年賽季,就已經是響噹噹的人物。十年之後,就算仍在圍繩內,體能與心態的疲憊,絕非一般球友能體會的辛苦,這是所謂:職業選手的「黃金十年」。[詳全文] |
職業、業餘,心態該如何調整?
人生就像一齣劇,每天都是一集戲。戲,天天上演,我們扮演的角色則天天在變,以不同的角度,可能就有不同的詮釋。劇,不可能一直平安順遂,劇情就像海上行舟,隨著浪頭,有時起有時落,船的起伏不定是正常,無風無浪就太無聊了。但是如果總是萬浪齊發,時時刻刻、驚濤駭浪,卻也太刺激了。[詳全文] |
為什麼中不如西?
很多人都以為高爾夫球是西方人發明的運動(一般的說法是蘇格蘭),其實,根據文獻指出,中國人應該才是發明高爾夫運動的鼻祖。1993年,英國有一家通訊社發佈了一則新聞,內文指出:中國有一種相當久遠的球戲「捶丸」,捶丸的比賽場地、遊戲規則都與現代高爾夫非常相似,這種遊戲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(西元1282年)就在中國的宮廷間甚為流行。[詳全文] |
聰明的贏不了球,笨的打不出好成績
高球比賽打四回合,天天都有可能變盤!尤其是決賽第四回合,有些選手前三天異常勇猛,決賽卻兵敗如山倒,簡直是慘不忍睹。而球星級的人物,表現卻是大不同,總能在最後一天反敗為勝,讓球迷、粉絲大呼過癮。為什麼有人能逆轉勝,有人老是順手輸,綜合許多比賽的數據,發現有這麼個高球方程式,「聰明的贏不了球,笨的打不出好成績!」[詳全文] |
有病,才懂得養身
有一句笑話說:人都是在出過車禍之後,才開始懂得交通規則。我認識許多高爾夫球友,都是在身體有了病痛之後,才注重養身之道。有一名開貿易公司的傅老闆,第一次被朋友帶去球場打球,結果「災情慘重」地回來,急急忙忙地跑來找我學球。[詳全文] |
眼睛看得到的,未必是真的
球場上設計了很多障礙,哪些都是為了增加打球的樂趣和挑戰難度,有些障礙是肉眼看得見的,但有些障礙卻是「視而不見」的,很多例子顯示,人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騙,以為是真的,卻未必是真的,以為是假的,卻一點也不假。舉例來說,果嶺上的旗桿如果是插在果嶺前面的位置,一般球友就會打得比較差,不明就裡總是會多個幾桿,如果旗桿插在果嶺後面的位置,球友的桿數反而會降低。[詳全文] |
益者三友「高爾夫新解」
小白球要打好,球具和球技都是必備要件,但不是唯一條件,球友才是桿數精進的原動力。俗話說的好:「人無橫財不富。」沒有利益又怎會早起呢?高球是運動,只靠運動不能賺錢,賭球贏錢,才是一大早甘願冒冷起床出門的動力,所以只要想到又要去球場賺錢,多開心!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,好球友也有三個條件:有直、有量、有多聞。[詳全文] |
手氣順不順?
有學員問我:「教練,打麻將靠『手氣』,打高爾夫有沒有『手氣』順不順之說?」我回答得十分篤定:「那要依人而定,技術好的人通常不會有『手氣』問題,技術差的人才會有『手氣』問題。」聽到我的答案,學員一臉茫然。
我繼續解釋:「這個道理很簡單,技術好的人知道如何控球,球在那一個落點都在自己的掌握範圍內,偶有失誤也能靠技術補救回來[詳全文] |